大家好,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清照45度酒价格这个问题,清照酒35度多少钱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
李清照,46岁死了丈夫,49岁再嫁渣男。不仅被骗财骗色,还差点被家暴致死,50岁被逼离婚,还被投进大狱,一生无儿无女,72岁悲苦交加,在病痛中死去。
提起李清照,我们总会联想到她“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”的无忧少女时光;
也会联想到她“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的恩爱夫妻生活。
可以说,李清照的前半生拿到了最好的剧本,她出生于名门望族、家学渊源深厚、自小饱读诗书,身在闺阁时就才名远播。
到了二八年纪,又颇受上天眷顾,遇到了门当户对、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。
李清照刚嫁给赵明诚的时候,他还是个太学生,虽然俸禄不高,但两人依然愿意倾尽家资,买回金石碑刻,一起在灯下鉴赏、把玩,夫唱妇随何其有趣!
然而,这样幸福美满的生活,随着北宋的灭亡、赵明诚的去世,戛然而止了。
李清照的人生也正式进入下半段。
按照古人的寿命,人生七十古来稀,那李清照的晚年从哪开始算呢?
结合李清照一生的际遇来看,从1129年,丈夫赵明诚去世,李清照的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她的晚年生活就开始了。
虽然此时的她,只有46岁。
在这之后的26年里,李清照是怎么度过的呢?李清照前半生过得有多顺遂,下半生过得就有多坎坷。
1、大病缠身,险些丧命
1129年6月,赵明诚告别妻子到湖州上任,一路上奔波劳苦,两个月后,他刚到建康,就患病不起了。
李清照得知消息,急忙从池阳出发,却只赶上见他最后一面。
8月18日,年仅49岁的赵明诚骤然离世,李清照痛不欲生,随即大病一场,竟至“仅存喘息”。
在这之后,李清照就留下了病根,时重时轻。
在第二段婚姻结束后,李清照在给友人的信中就提到:“近因疾病,欲至膏肓,牛蚁不分,灰钉已具。”
也就是说,她的病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,家人把封棺材的泥灰和铁钉都准备好了。
可见,晚年的李清照已经成了一个病秧子。
2、倾尽全力,保护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字画
赵明诚临终前,曾嘱托李清照,若遇到战乱,“先去辎重,次衣被,次书册,次卷轴,次古器,独宗器者可自负抱,与身俱存亡,勿忘之。”
在赵明诚的心里,他的这些古玩,特别是祭祀用品,是要与人俱存亡的!李清照虽心有戚戚,却决定完成丈夫的遗愿。
然而,一个人越是对某件事物在意,越是容易失去。
当时时局不定,北宋灭亡,金兵大举南下,到处都是逃亡的难民。
李清照上无强势的父兄庇佑,下无儿女子孙相伴,单单一个弱女子,能保住自家性命已属不易,又有何力量保护那么多的古玩呢?
兵荒马乱中,李清照只得独自押解着这些宝贝东躲西藏,尽管如此,这些宝贝还是难逃遗失、焚烧、偷窃、变卖等噩运。
等她千辛万苦抵达临安时,她和赵明诚穷尽一生心血收集的金石字画,已经所剩无几了。
3、二婚嫁给张汝舟,惨遭家暴
1132年,整天疲于奔命、居无定所的生活,让李清照陷入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中,就在这个时候,李清照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主动示好的男人——张汝舟。
张汝舟虽是进士出身,却官阶不高,只是监诸军审计司的一名小吏,在遇到李清照之后,他顿时对这个年近五旬的老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不断托媒婆前去求亲。
已走投无路的李清照,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,再嫁给了张汝舟。
可张汝舟看上的根本就不是李清照这个人,而是传闻中李清照拥有的“巨额财宝”,特别是那些珍贵的古玩字画。
二人成亲之后才发现,都被对方“骗了”。
张汝舟既不是救人于水火的翩翩君子,李清照也没有巨额财宝。
意识到发财梦落空的张汝舟,立即原形毕露,开始对李清照拳脚相加。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妻子快点死去,好霸占她所剩无几的珍宝古玩。
然而,李清照毕竟出身名门、见过世面,她宁愿选择离婚,也不会让张汝舟小人得志的。
可在宋代,女子想要离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。
大宋《刑统》规定:“妻告夫,虽属实,仍须徒刑二年”。
也就是说,妻子想要离婚,必须在丈夫犯有过错的前提下,而且不管结果怎样,都要先坐两年的牢!
比起生不如死的婚姻,李清照不惧坐牢。
而且她已掌握了张汝舟犯罪的证据——张汝舟为了获得“进士出身”,早年曾在科考上作弊。
最后,李清照得以从这段婚姻中脱身,同时,她也失去了自由,被投进了大狱。
好在李清照在朝中还有一些故交旧友,他们听闻李清照的遭遇,纷纷伸手援助,李清照在大牢里只待了9天就被放出来了。
事后,李清照给翰林学士綦崇礼写了一封答谢信——《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》,在信中,李清照详细讲述了自己这段不堪的婚姻:
“视听才分,实难共处,忍以桑榆之晚节,配兹驵侩之下才。
身既怀臭之可嫌,惟求脱去;彼素抱璧之将往,决欲杀之。
遂肆侵凌,日加殴击,可念刘伶之肋,难胜石勒之拳。
局天扣地,敢效谈娘之善诉;升堂入室,素非李赤之甘心。”
要不是李清照“及时止损”和一众故交的相助,一代才女怕是要毁在张汝舟这个小人手里了!
4、寄情诗词、追忆往昔、排解愁苦之情
清代文学家赵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国家不幸诗家幸,赋到沧桑句便工“,一个国家遭遇战乱是非常不幸的,但这时往往能激发出诗人的创作热情。
很多不朽的名篇就是在国破家亡的境遇下,写出来的。
一代才女李清照,也是如此。
新婚时期的李清照,笔下的诗是甜蜜的、哀怨的,充满了女性独有的柔美和细腻;晚年的李清照,笔下的诗是悲怆的、凄凉的、雄浑的,处处可见她对人生、对命运别样的感悟。
和张汝舟离婚后,李清照又过上了形单影只的生活。
一个深秋的傍晚,李清照手拿酒杯、靠窗而立,看着连绵不断的秋雨和满地的黄花,她不禁愁肠满怀、苦不自胜,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——《声声慢·寻寻觅觅》:
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。
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。
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晚来风急?
雁过也,正伤心,却是旧时相识。
满地黄花堆积。憔悴损,如今有谁堪摘?
守著窗儿独自,怎生得黑?
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。
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!”
几十年后,文学素养极高的罗大经初读到这首诗,顿时敬佩不已:“起头折叠十四字,以一妇人,乃能创意出奇如此。”
明代文学家茅暎也对此赞不绝口:“情景婉绝,真是绝唱。后人效颦,便觉得不妥。”
然而,被誉为“婉约派词宗”的李清照,绝不是一个只会写儿女情长的闺阁妇女,她有情有义、心中时刻装着家国天下。
1129年,当她和丈夫赵明诚来到乌江时,想起西楚霸王项羽当年的盛勇,当场写下了: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”的千古绝唱!
羞得赵明诚差点没找地缝钻进去!
追忆往昔岁月、回想故土山河,李清照又不禁发出了:“欲将血泪寄山河,去洒东山一抔土”的悲壮感慨。
这样的李清照,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妇女中,显得是那么的可爱和可敬!
5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皇室活动
如果你认为李清照的晚年生活只剩下穷困和悲苦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李清照既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和张汝舟离婚,就说明她不是一个逆来顺受、任由命运宰割的老妇人。
实际上,李清照的晚年生活还是相当丰富多彩的。
李清照晚年定居临安后,不仅经常和友人聚会,还时常参加皇室活动,每到立春、端午、中秋等节日,李清照就会写颂诗送进宫里,以供皇帝和皇妃们消遣娱乐。
在李清照的词《永遇乐·元宵》中,她写到:“元宵佳节,融和天气,次第岂无风雨。来相召、香车宝马,谢他酒朋诗侣。”
意思是,在元宵佳节这一天,平日一起喝酒品诗的好友,驾着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参加宴会,虽然最后李清照拒绝了,但从侧面我们也能看出,李清照在临安是有朋友的,而且他们经常相聚。
此外,李清照一直有自己的爱好。
她的爱好除了写词外,还喜欢玩”打马“,也就是赌博。
她喜欢到哪种程度呢?用她自己的话说:“予性喜博,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,每忘寝食”,只要一开始玩,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。
到了临安之后,她还专门让子侄画了打马游戏图。
一个温婉的才女,一个痴迷的赌徒,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,让人很难归拢到李清照一人身上。然而,李清照晚年的“精彩”远不止这些。
后来,李清照专为赵明诚留下的《金石录》写了一篇序——《金石录后序》。
在序中,她提到了这样一段话:
“三十四年之间,忧患得失,何其多矣!然而有有必有无,有聚必有散,乃理之常。人亡弓,人得之,又胡足道!”
一路跌跌撞撞、得失散聚,晚年的李清照已经全部看开了、放下了,福祸本相依,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!
这个老妇人的心胸是何其豁达啊!
由此可见,晚年的李清照在经历了重重灾难之后,不仅没有沉沦,还保持着较高的名望,在上流社会颇受关注,并不像一些文人记载的那样,只过着漂泊乡里、无家可归、穷困孤苦的生活。
为什么李清照的晚年会被人认为“过得很凄惨”呢?我想,主要有两点原因:
第一,有一定的事实依据。
李清照晚年确实遭遇了种种不幸,国破家亡、丈夫早逝、无儿无女、流离失所、收藏珍品损失、疾病缠身……
这桩桩件件,都足以摧毁一个人生存的意志,何况李清照原本还是一个不为生计发愁的名门贵妇!
生活境遇的巨大落差,给了李清照足够的消沉理由,可她并没有被命运打败,而是不断苦中作乐,活出了自己的精彩。
第二,一些文人出于“报复”心理,故意抹黑。
为什么这些文人要抹黑李清照呢?
我想,根源主要在于李清照的“离经叛道”。
在宋代,程朱理学盛极一时,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,寡妇再嫁,无异于自毁贞洁,是会遭人唾骂的!
而李清照不仅敢再嫁,还敢状告丈夫、主动提出离婚!这样的行为,让那些固守封建礼教的迂腐文人怎么接受得了!
于是,李清照的晚年被写得凄惨不堪,好像唯有如此,才是对这个“不忠”寡妇的报应。
总结:1155年,72岁的李清照在一遍遍的追忆中,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。
她的一生,正如泰戈尔在诗中写的:“生如夏花般灿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”。
李清照的人生际遇,让人不禁想起700多年后,另一个才女张爱玲。同样出身名门、同样身负盛名、同样敢爱敢恨、同样漂泊异乡、同样悲苦半生,俩人的人生何其相似!
只是李清照的命运深受时局、政治的影响,半点由不得她做主,而张爱玲的命运却大多来源于自己孤傲冷僻的性格。
李清照早年无忧,中年彷徨,晚年坚强,与很多逆来顺受的封建女子相比,她的一生,已经非常精彩了了!
一提到李清照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
她的情真意切和爱国情怀的诗词
李清照是婉约派诗词大家。特别她的词,清新、委婉、情真、意挚。如“醉花阴”,寄托对新婚不久又在外做官的丈夫的思念:
薄雾浓愁永昼,瑞脑销金瘦。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橱,半夜凉初透。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
还有那难忘的词句: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。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““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晚来风急。雁过也正伤心,却是旧时相识”??
后金兵入侵,她随难民南迁。见到金兵暴行,心中充满爱国情怀,挥毫写道:
生当作人杰,
死亦当鬼雄。
至今思项羽,
不肯过江东,
李清照早期词风转向什么因何而变
李清照被评论家推崇为婉约词派正宗。她早期作品多写闺中生活,词风清新自然,韵调优美;后期多写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,词风也转向迤逦曲折,深沉委婉。
李清照词文风格的变化和家国之变有直接的关系。可以说,宋王朝的衰败和家庭的变故是她身世中的两条主线,两者互相交织,密不可分,都直接影响了她的作品风格。
首先看她的家庭出身。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,精谙经史,擅长诗文,有文集四十五卷称名于世。出身于这样一个仕宦文人家庭,优渥的家境和诗文的熏陶,使得李清照少年时即通文墨,加之禀赋聪慧,她很早就显示了过人的才华。十八岁时嫁给同为仕宦子弟的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为妻,夫妇相濡以沫,常相唱和。在这样平静美满的生活环境中,李清照无忧无虑,可以专心诵读经史、创作词文。她青年时代作品《怨王孙》中有句“水光山色与人亲,说不尽,无穷好”,就很好地展示了早期作品清新质朴、色调明快的风格。
宋王朝南迁是民族之恨,也是李词风格变换的分水岭。宋钦宗靖康二年,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破汴京,徽宗、钦宗父子被俘,高宗南逃,李清照夫妇也因明诚丧母而奔丧至建康。高宗建炎三年,赵明诚抑郁病逝,国家衰败和家庭变故同时袭来,李清照只好辗转漂泊于江浙一带,在咨嗟悲叹中苦度时光。她南渡之后的不少作品,就其内容看,都只是写一些生活琐事,但却寄托着强烈的身世之感,隐含着深沉的故国之思。“谁怜憔悴更凋零。试灯无意思,踏雪没心情”,寄托的是对亡夫的悼念之情和自身孤苦生活的绝望之感;“故乡何处是?忘了除非醉”则蕴藉了深沉的离乡之苦和亡国之恨。
怎样看待李清照的词史地位
李清照(一0八四一?)号易安居士,济南(今山东济南市)人,南渡之前,她过着平静的家庭生活丈夫赵明诚是有名的金石家,她有《金石录后序》,记载了两人收集,钻研金石书画的经过,靖康之难以后.她亲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乱离生话,亲眼看到哀鸿遍野的惨酷现实,她的家庭中又发生了一连串不幸变故,先是丈夫病逝接着便是被诬陷为通敌,又因为改嫁事横遭非议,晚年无依无靠,流落异地。
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词人,她的前期词多写离愁别恨和自然景物,后期词(南渡以后)表现了自己在國破家亡,颠沛流离的生活历程中的内心感受,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,
她的一些诗文亦反映了当時的社会现实。
在词的理论方面,她的词"别是一家,知之者少"并以"协音律"而又典重高雅为当行出色,这种忽视词作內容的论点,是比较片面的。v
好了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
御珍酒价格表(40度10藏双沟酒价格表大全)
2025-08-20 00:43:271956西凤酒多少钱(西凤1956出口型多少钱一瓶)
2025-08-17 01:19:582010青花郎酒价格多少-2009年青花郎郎酒
2025-08-14 01:30:27五粮液歪嘴是45度还是52度的_五粮液歪嘴酒多钱一瓶
2025-08-10 02:18:50老爷子白酒:百年传承,中国白酒文化的璀璨明珠
2025-08-10 00:34:15